三焦

  三焦首见于《黄帝内经》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的合称,属六腑之一。历代医家对三焦所在的部位和具体形态认识不一,其认识有:

  1. 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,脏腑之中唯三焦最大,且与五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,故有“孤府”之称。正如《类经·藏象类》说:“三焦者,确有一腑,盖脏腑之外,躯壳之内,包罗诸脏,一腔之大腑也。”
  2. 三焦是对内脏区域部位的划分,即膈以上为上焦,膈至脐为中焦,脐以下为下焦。《难经》明确提出三焦部位划分《三十一难》,并称其“有名而无形”《二十五难》,则三焦形质之辨,历代医家众说纷纭。

  虽然中医学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争议,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。清·吴鞠通创立“三焦辨证”,指导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。辨证三焦,指三焦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。《温病条辨·卷二》说:“肺病逆传,则为心包,上焦不治则传中焦,胃与脾也。中焦不治则传下焦,肝与肾也,始于上焦,终于下焦。”三焦辨证,为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变阶段。